法华经原文网

《教观纲宗》

发布时间:2019-11-07 10:36:18作者:法华经原文网

  《教观纲宗》,原名《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》,因幅长难以阅读,于是添四教各十乘观,改作书册,题名为《教观纲宗》。一卷。明代智旭(1599-1655)大师述。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,净土宗第九祖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。吴县(江苏)木渎人,俗姓钟,名际明,字蕅益,号八不道人。少习儒学,以卫道为职事,曾撰《辟佛论》数十篇。十七岁,因读莲池袾宏的《自知录》及《竹窗随笔》,始悟己非,烧毁所着《辟佛论》。二十岁,诵《地藏本愿经》,发出世之志。二十三岁,发四十八愿,自名大朗优婆塞;因听讲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决意出家,体究大事。二十四岁,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,名智旭。二十六岁,受菩萨戒,翌年遍阅律藏。偶罹病将危,乃专意求生净土。三十岁时,依道友雪航之请,于龙居寺讲律,后至金陵,深切体察宗门流弊,自此决意弘律。三十二岁,欲注《梵网经》,作四阄于佛前,拈得天台宗之阄,乃详究天台教理。翌年,入浙江孝丰灵峰寺,其后历住九华、温陵、石城、晟溪、新安等地,弘扬台教,注释经论。

\

  师为人严峻精到,厌弃名利,固持戒品,弘扬律藏,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。综学法相、禅、律、华严、天台、净土诸宗教义,尤重天台,并主张佛、道、儒三教一致。除佛教诸宗外,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,著作范围甚为广泛。其禅法是承继延寿、梵琦、真可的文字禅,而会归于天台教观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到的见解,在教判方面,安立贯通前后的五时说,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、理事两重三千,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观。于律学方面,注重戒律实践。其禅、教、律学,终皆指归净土,主张禅净合一。又鉴于当时佛教各宗门户分歧的流弊,力求诸宗调和,主张禅、教、律三学统一。其思想的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,以念佛总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。清代以后,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,形成“融合禅、教、律而归入净土”的灵峰派,延续至今。著作颇多,有《楞严经玄义》二卷、《楞严经文句》十卷、《阿弥陀经要解》一卷、《金刚经破空论》一卷、《梵网经合注》七卷、《毘尼事义集要》十七卷、《相宗八要直解》八卷、《阅藏知津》四十八卷、《周易禅解》十卷、《四书蕅益解》四卷等四十余部。  本书概说天台教义枢要的化仪、化法四教及十乘观。据卷首云:“观非教不正,教非观不传。”由是可知,本书是以教观兼备的天台教学立场,阐释教观二门的纲要。  教观是教相门与观心门的并称,为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而分判的二门。教相门如五时八教,观心门如观一念三千、一境三谛之理的实践法。此二门如车之二轮,鸟之双翼,相辅相成,不可偏废。  智旭鉴于《天台四教仪》的修行止观部门过于简略,因此作本书补充之。本书与《天台四教仪》是把握天台教义真髓的必读二书。  本书内容组织为:  一、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 二、通别五时论  三、化仪四教说  四、化法四教说  其中以化法四教说为本书重点。依“四教”设“四观”,“四观”各用“十法”成乘,运行人至涅盘地。兹依次说明如下:  一、五时八教权实总论  智旭大师统论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。  八教  化仪四教: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,如世药方。  化法四教:藏、通、别、圆,如世药味。  藏以析空为观,通以体空为观,别以次第为观,圆以一心为观,四观各用十法成乘,能运载行人至涅盘地;藏、通二种教观,运至真谛涅盘;别、圆二种教观,运至中谛大般涅盘。  藏、通、别三,皆名为权,唯圆教观乃名真实。就圆观中,又有三类;顿、渐、不定。为实施权,则权含于实;开权显实,则实融于权。这是由于众生根性不一,因此如来巧说不同。  五时  华严时:正说圆教,兼说别教,约化仪名顿。  阿含时:但说三藏教,约化仪名渐初。  方等时: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,说通、别,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,约化仪名渐中。  般若时:带通别二权理,正说圆教实理,约化仪名渐后。  法华涅盘时:法华开三藏、通、别之权,唯显圆教之实,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,具发如来本之广远,约化仪名会渐归顿,亦名非顿非渐。涅盘重为未入实者,广谈常住,又为末世根钝,重抉三权,是以追说四教,追泯四教,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。而秘密、不定二种化仪,遍于前之四时,唯法华是显露,故非秘密,是决定,故非不定。  二、通别五时论  智旭大师认为“华严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谈,法华涅盘共八载”的说法,是妄说讹传。一代圣教,随宜闻者,即为宣说,不应为时空所限。因此,先申通论,次申别论。  通五时:谓佛陀教化众生时,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,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法,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,以显教法的融通无碍。例如:   有一类利根众生,于此土见华藏界卢舍那佛土常住不灭,佛即为说“华严圆教”。   有一类根机较钝者,从佛陀开始说法的鹿野苑到佛陀最终涅盘的鹤林,唯能了解《阿含》等经、律、论三藏教者,佛陀即为说“三藏教”。   有一类小机,宜闻弹偏斥小、褒圆叹大而生耻小慕大者,佛陀即为说“方等法门”。佛陀说方等法门,并不一定局限在讲完十二年的“阿含”后的八年间讲“方等”。   有三乘者,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,一一会归摩诃衍道者,佛即为说“般若” 。   有根熟众生,佛陀即为其开权显实,无须留待四十年后方说“一乘实教”之理。复有众生,应见涅盘而得度者,佛即示入涅盘而为说法。  别五时:将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,依次分为五个时期,以显说法的次第。这是约一类最钝声闻,具经五番陶铸,方得入诸法实相,此五番就是所谓的“别五时”。例如:   初于《华严》,如聋如哑,不见不闻,犹如生乳。   次于《阿含》,闻因缘生灭法,转凡成圣,如转乳成酪。   次闻“方等”,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于是生耻小慕大,自悲败种,虽复具闻四教,然但密得通益,如转酪成生酥。   次闻“般若”,会一切法皆大乘法,转教菩萨,领知一切佛法宝藏,虽带通别,正明圆教,然但密得别益,如转生酥成熟酥。   次闻《法华》开权显实的教理,始得究竟圆融教法的实益,如转熟酥而成醍醐。  然此别五时之法,亦不拘限年、月、日、时,但随所应闻,即便为说。又有根机稍利者,不必具历“五味”(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),或但经四番、三番、二番陶铸,便得入实。  若于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,随一悟入者,即是“秘密”、“不定”二种化仪所摄。  若有众生,未堪闻《法华》者,或自甘退席,或移置他方,此则更待涅盘捃拾,或待灭后余佛,事非一概而论。  三、化仪四教说  顿:有顿教部、顿教相二义。  顿教部:谓佛陀初成道时,为大根人顿说华严。  顿教相:谓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,及性修不二、生佛体同等义。如方等、般若诸经所说。  渐:有渐教部、渐教相二义。  渐教部:阿含为渐初,方等为渐中,般若为渐后。  渐教相: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,如华严亦复有之。法华会渐归顿,不同于华严初说,故非顿;不同阿含、方等、般若隔历未融,故非渐;然仍双照顿渐两相。  秘密:有秘密教、秘密咒二义。  秘密教:谓于前四时中,或为彼人说顿,为此人说渐等,彼此互不相知,各自得益。  秘密咒:谓一切陀罗尼章句,即五时教中,皆悉有之。  不定:有不定教、不定益二义。  不定教:谓于前四时中,或为彼人说顿,为此人说渐,彼此互知,各别得益。也就是宜闻顿者闻顿,宜闻渐者闻渐。  不定益:谓前四时中,或闻顿教得渐益,或闻渐教得顿益,也就是以顿助渐,以渐助顿。  又约化仪教立三观,此三观名与教同,旨乃大异。  顿教:指《华严经》,义则兼别。   顿观:约圆人,初心便观诸法实相,如《摩诃止观》所明。  渐教:指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义兼四教,又未开显。   渐观:约圆人,解虽已圆,行须次第,如《释禅波罗蜜法门》所明。  不定教:指前四时,亦兼四教,仍未会合。  不定观:约圆人,解已先圆,随于何行,或超或次,皆得悟入,如《六妙门》所明。  四、化法四教说  化法四教是如来利他妙智,因众生病而设药。见思病重,为说三藏教;见思病轻,为说通教;无明病重,为说别教;无明病轻,为说圆教。  三藏教:以《四阿含经》为经藏,毗尼为律藏,阿毘昙为论藏。此教诠生灭四谛、思议生灭十二因缘、事六度行、实有二谛。开示三界内钝根众生,令修析空观,出分段生死,证偏真涅盘。正化二乘,傍化菩萨。  以“六即”为判,其修证位次如下:   理即:偏真。   名字即:学名字。知一切法从因缘生,知因缘所生法皆无常、无我。   观行即:五停心观、别相念、总相念,为外凡资粮位。   相似即:内凡加行位。即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得色界有漏善根。   分证即:前三果有学位。   究竟即:三乘无学位。  此教具三乘法:   声闻观四谛,以苦谛为初门,最利者三生,最钝者六十劫,得证四果。   辟支观十二因缘,以集谛为初门,最利者四生,最钝者百劫,不立分果。出有佛世,名缘觉;出无佛世,名独觉。   菩萨誓弘六度,以道谛为初门,伏惑利生,必经三大阿僧祇劫,顿悟成佛。然此三人,修行证果虽则不同,而同断见思,同出三界,同证偏真。  以“十乘观法”为修证法门,其观法如下:   观正因缘境,破邪因缘、无因缘二种颠倒。   真正发心,不要名利,惟求涅盘。   遵修止观,以“五停心”修“止”,“四念住”修“观”。   遍破见、爱烦恼。   识道灭、还灭、六度,能通向道果;苦集、流转、六蔽,为障道之因。   调适三十七道品,入三解脱门。   若根钝不入,应修对治事禅等。   正助合行,或有薄益,须识次位,凡圣不滥。   安忍内外诸障。   不于相似道果(色界有漏善法)而生法爱。  通教:因钝根通前藏教,利根通后别圆,故名为通。又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,体法入空,故名为通。方等、般若中,有明三乘共行者,即属此教。此教诠无生四谛、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、六度行、两种含中二谛、别入通三谛、圆入通三谛。开示三界内利根众生,令修体空观,出分段生死,证真谛涅盘。正化菩萨,傍化二乘。  以“六即”为判,其修证位次如下:   理即:无生。   名字即:幻化。知一切法当体全空,非灭故空,生死涅盘同于梦境。   观行即:干慧地。即三乘外凡位。   相似即:二性地。即三乘内凡位。   分证即:从八人地至菩萨地,有七位。   究竟即:佛地。  此教具三乘根性,同以灭谛为初门,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,不见不空,仍与三藏同归灰断,故名通前。利根三乘不但见空,兼见不空,不空即是中道,则被别圆来接,故名通后。  以“十乘观法”为修证法门,其观法如下:   明观境:“六道”、“阴”、“入”,能观所观,皆如幻化。   明发心:二乘缘真自行,菩萨体幻兼人,与乐拔苦,譬于镜像。   安心如空之止观。   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惑。   虽知苦、集、流转、六蔽等,皆如幻化,亦以幻化道灭,还灭六度等通之。   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。   体三藏法无常、苦、空,如幻而治。   识干慧等如幻次位,而不谬滥。   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,而入“性地”。   不着性地相似法爱,而入八人见地证真。   别教:谓教理、智断、行位、因果,别前“藏通二教”,别后“圆教”,故名别教。此教诠无量四谛、不思议十二因缘、不思议六度、十度,显中二谛、圆入别二谛、别三谛、圆入别三谛,开示界外钝根菩萨,全修次第三观,出分段、变易二种生死,证中道无住涅盘。  以“六即”为判,其修证位次如下:   理即:但中。   名字即:解义。   观行即:外凡十信位。   相似即:内凡三十心,三贤位。   分证即佛:十地圣种性及等觉性。   究竟即佛:妙觉性。 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,以界外道谛为初门,无复二乘而能接通。  以“十乘观法”为修证法门,其观法如下:   缘于登地中道之境,而为所观,回出空有之表。   真正发心,普为法界。   安心止观,定爱慧策。   次第遍破三惑。   识次第三观为通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为塞。   调适三十七道品,是菩萨宝炬陀罗尼,入三解脱门。   用前藏、通法门,助开实相。   善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七位差别。   离违顺、强软二贼,策十信位,入于十住。   离相似法爱,策三十心,令入十地。  圆教:谓圆融、圆足、圆顿,故名圆教。所谓圆伏、圆信、圆断、圆行、圆位、圆自在庄严、圆建立众生。此教诠无作四谛、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、称性六度十度、不思议二谛、圆妙三谛。开示界外利根菩萨,令修一心三观,圆超二种生死,圆证三德涅盘。  以“六即”为判,其修证位次如下:   理即佛:不思议理性。   名字即佛:闻解。   观行即佛:五品外凡位。   相似即佛:十信内凡位。   分证即佛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圣位。   究竟即佛:妙觉极果。  此教名最上佛法,亦名无分别法,以界外灭谛为初门,当体即佛,而能接别、接通。  以“十乘观法”为修证法门,其观法如下:   观不思议境。   真正发菩提心。   善巧安心止观。   以圆三观破三惑遍。   善识通塞。   调适无作三十七道品   以藏、通、别等事相法门,助开圆理。   知次位,令不生增上慢。   能安忍,策进五品而入十信。   离法爱,策十信,令入十住,乃至等觉、妙觉位。  本书是依据正统派,也就是山家派教学的本义而记述教观。高丽谛观法师的《四教仪》先阐明教义,再述说观心,是分离教观二门的叙说形式,智旭大师则认为教观二者的关系是互不相离的,因而基于此独特的见解来论述本书,此与章安尊者的《八教大意》或谛观法师《四教仪》的教观分离说相异。此外,智旭大师的论述尚有下列三个特点:  不分离五时的通别。智旭大师认为施设通别五时,是在阐述佛陀的教化是以活泼巧妙的方式引导根机千差万别的众生。因此,若分离通别五时,将五时依时间拘定年月日时,将混乱佛陀的巧妙教化。  于化仪四教,阐述顿、渐、不定三观。  于化法四教,则各立六即,于藏通别圆四教的各教中,分别说明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。  本书今收录于《嘉兴藏》第二十八册、《卍续藏》第一0一册、《大正藏》第四十六册。注疏有智旭大师所撰的《教观纲宗释义》一卷、谛闲法师的《教观纲宗讲录》一卷。  试述十乘观法。  试述化法四教中的修证位次。  试述本书的独特处。

\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法华经全文

  • 法华经注音

  • 法华经注释

版权所有:法华经原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