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方确指》身口意业系弥陀;宜问脱轮回之法
菩萨示陈大心曰:“尔道念增矣,世念亦不减。凡世间一切人我相、名利相、瞋喜相等,不但在身上行出来,始为牵连尘网。但心上略带些子,即属障道因缘,尔须要明白。尔但身礼阿弥陀,口诵阿弥陀,心念阿弥陀,不涉分毫别想,便得洗涤干净,打破尘网,生极乐国,尔须要明白。” 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五页。请看第四十六段:身口意业系弥陀。这是觉明妙行菩萨给陈大心居士的一段开示。我们要注意了,这八个人实际上是八种不同根机的众生,也是我们一切净业修行人的代表。所以对陈大心的开示,实际上也就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开示。陈大心身上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,也许我们同样存在。那么这些开示,我们可以把自己放进去来看。菩萨对陈大心说:“你自修行以来,这个道念是增加了不少。”道念这个“道”,就是佛道——出离道——清净道。具体到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念头增加了,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心增加了。“但是同时世间的念头也不减。”也没有减少多少。这就是道念和世念齐头并进。世间的念头是什么呢?就是这些功名利禄、五欲六尘,恩恩怨怨、人我是非。这些都是世间的念头,也并没有减少多少。这也许就是我们念佛人的普遍心态:贪、瞋、痴还仍然存在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一定要明辨清楚。我们都有我执,有我执呢,就有我见,有身见。顺着我们来的就高兴,不顺着我们来的——逆缘,就瞋恨,有一种人我是非的强烈的心,这就是“人我相”——众生这个普遍的毛病。“名利相”,不是为名就是为利。天下熙熙,唯有“名利”二字概述。一切众生行为造作无非是名和利来推动,这些常常表达在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。“瞋喜相”,瞋就是一种情绪,常常有怨恨的心;或者碰到高兴的、得利益的就是喜悦的心。喜形于色或者怒容满面,这些都是当下境界一现前他马上作出的反应。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率尔心——马上现前的,就是对逆境、顺境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。
那么这些,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,如果在我们的身业上把它表现出来,这就是被五欲六尘的网给它牵连住了,打不开了。不仅在身业上表现出来,你就在心理念头上略微带了一些人我的念头、名利的念头、瞋喜的念头,这都属于障道的因缘。修行最本源的还要在念头上,把这些人我、名利、瞋喜清除掉。这样,我们本有的法道才会现前。所以菩萨开示:“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”——“尔须要明白”。做功夫要在心行上去检点。怎样去对治这些人我相、名利相、瞋喜相呢?那么下面开出的药方就是:你只要做到身业礼拜阿弥陀佛,口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意业来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、本愿、光明、功德。这就是身、口、意三业,都完全以阿弥陀佛的名号、相好、光明、愿力作为所缘之境。在这过程当中,不涉及到一分一毫其他的想法、念头。这样,就以执持名号来洗涤我们的内心——“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”。所以这佛号如清水珠,就能使我们浊染的心慢慢地澄清。如果这样久久用功,就能打破三界五欲六尘的罗网,直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这里菩萨又特别强调:“尔须要明白”这个道理。两重地来强调。
那么这段开示实际上我们可以思惟到:《观经》里面讲圆发三心即得往生,第一就谈至诚心的问题。这段开示实际上就是对至诚心具体内涵的诠释。善导大师在《观经四帖疏》对这个至诚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加以阐发的。什么叫至诚心?至诚心就是真实心。它所阐明的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一切众生身、口、意三业——他所修的信解和行持,必须是从真实心里面做出来的。他的信解是内心深处有这种相信、有这种理解;他的行持也是真实心里面行出来的。这样,他的内外就一致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那就是表面上好像很相信,很精进,实际上里面是虚假的。所以善导大师特别开示: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。”不能表面上表现得你很善良、很有贤德、很精进修行的样子,但是内心却是虚假的、不相应的,充满着贪瞋的烦恼,充满着邪伪之心,举心动念都是骗人的,作秀的,摆架子的,奸诈百端。那个内心充满着恶念,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像蛇蝎一样的具有毒素。如果这样的存心,你就虽然身、口、意三业也在修行,但你的心不相应。这个善就叫杂毒之善,又叫虚假之行,就不叫真实的净业。如果以这样虚假的心来修行,纵然是如救头燃地修行,也称为杂毒之善。你用这个掺杂着毒素的行,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以的,不能成就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真实心所结晶出来的。阿弥陀佛名号所内具的佛的功德,是他在无央数劫行菩萨大行的过程当中乃至一念、一刹那,法藏菩萨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做出来的。所以名号功德的内涵、它的施设、它的手段、它的目的,全都贯穿着真实的特点。我们想念佛往生,主要看能不能感应道交。那所感的全体是真实的。我们所应的是真实的,我们能感的也一定也要真实:只有真实跟真实才能沟通,你虚假跟真实就沟通不了。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特别把至诚心放在首位。包括印光大师不断地讲践修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其他的诀窍,唯一的诀窍就是诚和恭敬——“诚敬”两个字。只要有诚敬心,你才跟弥陀的名号、功德、愿力、净土能够相应。如果是虚假的,就一点都不相应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修行当中就要持戒。止一切恶,修一切善,也都要在真实心里面做出来。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自己寮房,面对自己的时候都要真实。不能当着大众的面——有别人在场的时候,表现得好像真实的样子;自己一个人就肆无忌惮。有至诚心他能做到慎独,他才能做到自律。这慎独、自律也是建立在因果法则的基础上。我们单独自处的时候,我们举心动念,我们与俱生神都会知道,天龙八部都会知道,佛菩萨六种神通具足,也会了了明白。所以不能自欺,一定要真实。
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,实际上就取决于至诚心。第十八愿——十声都能往生,但是它的前提要有至诚心: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。用虚假的心去念,别说十声,你就念一千万、几个亿也往生不了。因为虚假的心跟真实的心不相应。那这一点实际上对末法众生来说,是很有挑战性的、很难的。现在我们在这样的社会大染缸里面,被染得习气很重。多少人都在说假话,都在做假的一套东西。他在这里自己熏习惯了,也就情不自禁地会说假话,做表面文章,在修行上他也会有这样的习气。只要一有这样的习气,就很难成功。什么事情都好骗,临终的时候你的功夫怎么样,能不能跟佛相应,这是一点都掺不得假的。天下什么事都可以作秀,唯有这个修行——能不能了生死、是不是真实这桩事情,是作不了秀的,是掺不得一点假的。所以这个习气都要在念头当中除掉。要了解这个问题,明白我们要至诚心的身、口、意三业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功德。
或问终身。菩萨曰:“汝问终身耶?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。为因菩萨历劫修行,不曾学得这事。然汝亦太愚痴,终身便不过如此,问他何益?汝何不问头儿白了,面儿皱了,身子软了,无常将次到了,阎罗大王面前,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,免得披枷带锁去。这事汝何不问问?”
好,下面请看第四十七段:宜问脱轮回之法。你应该要问一个大的问题:怎么了脱轮回之苦——这个方法。这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?当时有人在临坛,他问菩萨。问什么呢?问终身。终身就是问自己的命运:我的命怎么样呀,有不有财呀,活多长寿命啦,等等这些。问这个,这叫祸福吉凶。觉明菩萨针对这个人说:“你要问终身的命运吗?我这里可没有断终身的法。”为什么呢?“因为菩萨无量劫修行,不曾学到这件事情。”意思就是说,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是要解决人生当中最终极的问题:了脱生死轮回之苦,成就自性本具的佛性。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大事。现在一般的人,由于这种世间的心很重,看不破世间命运的好坏都是梦幻泡影。这就是愚痴,所以他必然就喜欢问这些命运的情况。所以你看佛门里面——寺院,为什么抽签算卦那么多人非常热衷——是最跑火的地方。那有的寺院呢,也用这个来谋取寺院的利益,甚至还故意串通。现在有些地方的旅游团队跟这些所谓的旅游寺院,就搞成了一个商业链。商业链呢,就是带了一个旅游团队来,故意到一个寺院。有一个大师在那儿,或者上师,这个上师就在那里给他算一算,弄一弄,说说他的终身命运。说完了之后,旁边的那个导游就说:“哎呀,说得很好呀——大师今天说的,你们也做点功德吧。”人家不好意思就做功德了,或者几百块,甚至几千块。甚至他们串起来:实际这个所谓的大师他也并没有宿命通什么,也算不准;那个导游呢,就会把这些游客的基本情况——家庭背景、身体情况,先提前告诉这个所谓的大师。“大师”了解这个信息,跟那些人讲,讲来讲去还讲得是那么回事,好像是真的似的。搞得人家就更相信,都掏钱。现在把这个都搞成一个商业链了。这个事情搞了这么多年,但还是生意很跑火。这就是由于一般的人都很愚痴,他喜欢问这些东西。实际上在佛法——正法里面,算卦呀,算命啦,抽签啦,这些都属于邪命了——五种邪命之一,是不许可的,是犯戒的行为,不能用这个去谋财的。所以你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就很直截了当说:“你问这个东西是太愚痴了,终身也不过如此嘛!你问它有什么利益呢?”你活一百岁跟你活七十岁又有什么差别呢?你财富的多少,最终临死你一点都带不走。再加上人一生的命运——确实是有命运——这就好像看电影一样的,一幕一幕下去,既然它会这么演过来,你提前知道它的结局又有什么意思呢?你就顺着它的过嘛。但是你要关心最应该关心的问题。菩萨说:“你为什么不问问你的头发快白了,脸面上的皱纹多了,身子骨也软了,死亡——无常,很快就要到了。你就到阎罗大王面前,接受阎罗王的审判。”阎罗王旁边有一个业镜,那个业镜一照,你一生行为造作——善恶业,乃至举心动念,都在业镜里面照得一清二楚。这时候面对你一生的行为——你造业这么多,阎罗王就得把桌子一拍:你为什么这样,你为什么那样。你怎么辩解?“怎么用一言半语来辩解?在这样的恶业面前,你怎么避免下地狱遭受苦刑——那种披枷带锁的结局?”
菩萨讲这个是非常严峻的。你不问问:你身上的恶业这么多,即将要到地狱里面去,你怎么避免下地狱的果报?你不问问这个,还问你能活多长寿命,有多少钱,“我一年一年的八字流年怎么排”。你问这些干嘛?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去问问?这就向我们点示我们生命当中的终极关怀,直指生命的大事:了生脱死——轮回之大事。不要在那些人天福报、这些小枝节上去浪费自己的光阴。因为那些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一个接一个梦——梦幻泡影的事情。好也罢,坏也罢,都是假的。为什么不关心真实的事情?那这里跟前面一起来看,这个菩萨处处指点要把道念升起来。道念升起来,他马上行为就不一样了,就不再像原来因循苟且去过日子了,就得要奋发起来,在道业上专注他余下的生命了。莲池大师在他的《竹窗随笔》里面写了一个他同时代的故事,叫“今日方闲”。说杭州有一个中年人,他脸上长了一点麻子,姓鲁,大家就叫他鲁麻子。可能青年、中年都忙于事业。等到中年一天,他把子女都集中起来了,说:“我现在世间的事情都做完了。这个女儿嫁出去了,儿子娶亲结婚了,这些事情都完成了。你们也都可以自立了,那我现在要求闲。”“吾将求闲”。他怎么求闲呢?他有一个特别的做法,叫子女把棺材打好,把这个丧事——就是死亡的丧事——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。准备好,就在那一天出殡,让子女都披麻带孝引着这个棺材,自己在后面坐着轿子:就是让子女做一个把自己送殡的场面。他在西湖做了一个别墅,然后他全家人把他棺材送过去。他把棺材放在别墅的庭院中间,就跟子女说:“好,就算你们出殡把我送到这里了。你们都回家了,我再也不回家了。你们也不要过来了,就当我死了。”在门口写了四个字:今日方闲。带着棺材在那里开始修行,一辈子再也不回家,不到城里去。这就是他生死心切。真的要办成这个事情就得要动真格的,要在心理上跟家人、跟亲属都划清:今日方闲,我再也不管世间任何事情了,就是修行。由这件事情,莲池大师非常感慨,发了一个议论——他主要是对出家人发的。“出家者,本闲也”,本来是很闲旷的。但是看看呢,反而出了家还这么劳形苦志,还这样奔走名利——每天忙得不得了。每天忙于名利而不知道休息;你对比一下,人家一个居士——中年人,都“今日方闲”。你一个出家人天天去忙于名利,还忙得团团转,那你可能在你的寮房要写四个字:今日方忙。那不是今日方闲了——今日方忙,忙忙叨叨。这些都要我们引起警觉,我们一定时时关心生死之大事,世间名闻利养的心要把它放下。虽然有些弘法度生的事情,也不要执著,随分随缘地去做。还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净业——能否往生之大事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要念兹在兹——这个大事。在我们内心,把世间的念头要逐步地洗涤干净。这样才能冲破三界六道长久轮回的铁网,蒙佛慈力加持,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我们最要明白、最要办的一件大事。
——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
版权所有:法华经原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