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 蕅益大师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大安法师讲解好,那么下面呢,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前面一个通序。通序主要阐释了他写这个《要解》的一个缘起。这缘起,首先从非常宏观的立场来看,推究诸佛度化众生的本怀。“诸佛”,包括空间上十方无量无边的如来,从时间上包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。他们具有同体的大慈悲心,哀怜群迷。“群迷”就是九法界众生。
我们六道凡夫被见、思惑所迷,离不开三界分段生死;
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为无明所迷,也离不开变易生死:这九法界众生都是群迷的范围。诸佛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,施设他的教化。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。
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九法界,就是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,圆证自己的本源心地。虽然归向本源心地平等无二,但他所建立的教化方法就有很多了。这叫“方便多门”。方便,就是接引众生回归的方法。那
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乃至于恒河沙的这么多法门,都叫方便。好,一代时教种种方便当中,这些方便都属于通途教法。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。
净土祖师建立的一个观念,
特别的净土法门叫正门,通途的方便叫门余——正门之余。这个概念非常重要。一种概念传达一种判教的信息在里面。
这种概念首先是来自于善导大师。实际上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龙树菩萨《十住毗婆沙论》。然后这种运思在我们
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里面,都有或隐或现的展示。那么一般净土祖师弘扬净土法门,他一定离不开跟通途教法的一个比较。这种比较不是说有一种优劣的意气之争,是由于在契理方面的讨论,尤其是在契机——能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、众生能不能从生死苦海得以拯救——这个关节点上,来探讨这种法门的选择性,帮助我们择法。在与通途的教法比较当中,
净土一法最直捷、最圆顿,所以提出:“至直捷、至圆顿”的“念佛求生净土”一法,是一切方便当中最好的。这就提念佛法门。那念佛法门又包含着四种念佛了:实相、观想、观像、持名。好,进一步比较,在这四种念佛当中,“至简易、至稳当”的,就是
信愿专持名号,称为“径中之又径”。如果说通途法门也可以进入成佛宝所的话,那么
念佛一法是到达宝所的捷径,好,念佛法门是捷径的话,那持名念佛到达宝所是捷径当中的捷径。净土三经——《无量寿经》所展示的阿弥陀佛大愿的缘起、《观经》所展示的定善十三观和散善的三福、九品,以及《阿弥陀经》单刀直入所谈到的信愿持名,这三部经并行于世,但古人特别把《阿弥陀经》列为每天的功课——
日课。可见这个持名念佛一法,就普被上、中、下三根。“摄事理以无遗”,无论是事相还是理体——诸佛如来说法是理事双备——这净土一法都能够含摄。
净土从事相上的修持,非常简单明了;但是它这个法门建立的理论,却是法界的秘密之藏。称为是:唯佛与佛方能究竟,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,不能理解。蕅益大师常常说这句话。这是一个“名字位中真佛眼”——开佛知见——的祖师所说出来的,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加以高度的注意。这
净土一法非常难信,也非常难理解,因为它的理论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。那么佛果地上的智慧、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认知范围,所以我们很难理解。由于不理解,我们就很难相信。这才是一切法门当中最难信之法。
这个法门不仅把事和理——事相和理体,能够统摄,而且宗门、教下也不能越出这个法门之外。只能说这是大不可思议的法门。古往今来对《阿弥陀经》有诸多的注疏,这些注解里面有三部注解我们要加以注意。第一是莲池大师的《阿弥陀经疏钞》,称为“广大精微”。“广大”就是:莲池大师主要是以《华严》的十玄门——华严的境界,统摄宗教,来加以注解。有它广大的一面。然后再回归到心性方面,有它“精微”的特点。这是一部重要的注疏。第二部注疏就是“幽溪师伯”讲的《圆中钞》。幽溪传灯大师《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》,是用天台的圆教中道了义来对大佑法师的《阿弥陀经略解》写的一个钞。这钞是“高深洪博”,以一心三观的道理来阐释一境三谛的境界。这两部注疏都像日月升在空中,有目皆睹。就是有见识的人看到这两部注疏,都能得到甚深的法益。这两部注解由于文字都很详尽,义理展示很繁多。这个法义“边涯莫测”有它好的一面;但是或许对于刚刚学净土法门的“初机”、“浅识”,看到这个义理的高深、奥妙,不一定能够理解。理解不了呢,这个信心和愿力就很难生发出来。
蕅益大师他讲自己注这个注解,就是为“初机浅识”者来作的。“所以就
忘记了自己的平庸和愚钝,再对这部《阿弥陀经》述要解,不敢与莲池大师和幽溪大师表明不同的观点,也不必与二位大师勉强相同。”因为他所利益的是不同的人群。再就是对《阿弥陀经》也有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的一面。就好像苏东坡对庐山的一句诗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纵然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,横看连绵起伏,横看和侧看不一样,但都是庐山的面目在不同角度上的展示,没有离开庐山真正的境界。不同的角度所看的,也是庐山真面目的一个侧面。就是相得益彰意思。专题汇总:念佛最胜——诸修行门,无过念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