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华经原文网

世间最贵莫如出家

发布时间:2019-11-10 10:35:05作者:法华经原文网

接触过很多学佛的居士,经常谈起出家与在家学佛的区别。有很大一部分人坚持认为,在家修行一样成就,既可以孝顺父母,又可以护持佛法,成就道业;既不必舍弃世间,不必违反孝道,又可以广结善缘,成就菩萨道,建立人间净土,岂不两全其美,皆大欢喜?我心里暗自思量,恐怕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。佛法是讲因果的,一分修行得一分利益,十分修行得十分利益。如果沉迷于世俗生活就可以了生脱死,豁破无明,释迦如来何不直接在世间示现圣王成佛,广度群生,岂不更好?大可不必舍弃转轮圣王之位,入山实修。那么世尊如此示现说明了什么?无非是告诉娑婆世界的众生,只有断舍身、命、财,断舍今生之一切,矢志专心修行,才能了生脱死,最终究竟圆满解脱。

佛陀在《四十二章经》说:“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名曰沙门。”诸佛如来,皆以出家比丘相接引众生,圆满度生愿力,证得究竟涅槃。出家,真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,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,是由迷妄而入觉醒的分水岭,是自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。出家更是一种觉悟,是修行人对怨亲情债的顿然弃舍,是修行人对世间种种事业营务的顿然隔离,是修行人对财色名利的顿然放下,是修行人对住持正法、荷担如来家业的直下承担。抛开那些尚未发起真实出离心的假出家者不谈,真正明了生死大事的人自然要出家,为什么?因为他如实觉悟到人生的虚幻与无常,如实觉悟到轮回的种种过患,如实觉悟到暇满人生多么难得,如实觉悟到修行佛法乃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,也如实体会到修行的自在安乐。所以,他当然要出家。

《续灯正统》中有位瑞岩无愠禅师说:“辞亲割爱,剃发染衣,入此门来,合为何事?若也知惭识愧,是真出家。一出尘俗恩爱家,二出三界火宅家,三出粗惑烦恼家,四出细惑无明家。出得四种家,始称衲僧家。”可见,真出家绝非易事,能出得四种家之人方是最可尊贵的人中宝、受之无愧的福田僧。

宋仁宗皇帝曾经题过一首赞僧赋,十分精彩:

“夫世间最贵者,莫如舍俗出家。若得为僧,便受人天供养,作如来之弟子,为先圣之宗亲。出入于金门之下,行藏于宝殿之中。白鹿衔花,青猿献果。春听莺啼鸟语,妙乐天机;夏闻蝉噪高林,岂知炎热;秋睹清风明月,星灿光耀;冬观雪岭山川,蒲团暖坐。任他波涛浪起,振锡杖以腾空。假饶十大魔军,闻名而归正道。板响云堂赴供,钟鸣上殿讽经。般般如意,种种现成。生存为人天之师,末后定归于圣果矣。偈曰:

空王佛弟子,如来亲眷属。

身穿百纳衣,口吃千种粟。

夜坐无畏床,朝睹弥陀佛。

朕若得如此,千足与万足。

仁宗皇帝已经明白了出家的殊胜妙处,可是仍然不能脱却黄袍,舍弃江山而出家,该是因缘尚未成熟,自己只能画饼充饥,徒唤奈何了。看来,放下出家真的绝非易事。古德云:“莫谓袈裟容易得,只因累劫种福田。”径山禅师云:“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所能为也。”清朝顺治皇帝则不愧为大丈夫,毅然出家。“十八年来不自由,南征北讨几时休。我今撒手归山去,谁管千秋与万秋”。

既然出家受到如此地赞叹,那么出家究竟有什么实益呢?《佛说出家功德经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在毗舍离城中,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,世尊观察他只有七日寿命,命终之后即堕地狱。王子心生忧怖,但仍享尽六日之乐,于第七日求佛出家,佛陀应允。一日一夜,王子出家并受持净戒,由此一日一夜出家功德,满二十劫不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常生天人,受福自然。最后生中,王子生富乐家,财富珍宝具足,壮年已过,厌世出家,持戒勤修,证辟支佛果位。

佛陀在经中又指出:若有人成全人出家,即便佛陀百年演说此人功德,亦不能尽。若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,因此罪业当堕地狱、恶鬼、畜生三恶道中,受极大苦;若生为人,在母腹中,受胎即盲。佛陀百年以无尽智说此罪报,亦不可尽。

可见,若自出家,若成全他人出家,其福最胜,无以伦比;反之,若阻碍人出家,获罪无边。

有人提出疑问:“中国人自古以孝为百善之首,出家不能善待父母,是为大不孝。”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印光法师说:

“惟我释子,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。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,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。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,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,使其永出苦轮,常住正觉。”

唐朝洞山良价禅师于出家前,寄书与母亲,告知出家之意。他在《辞北堂书》中说:

嗟夫!一切含识,万象形仪,皆属无常,未离生灭。虽则乳哺情至,养育恩深,若把世赂供资,终难报答;作血食侍养,安得久长?故《孝经》云:“虽日用三牲之养,犹不孝也。”

相牵沉没,永入轮回。欲报罔极深恩,莫若出家功德。截生死之爱河,越烦恼之苦海,报千生之父母,答万劫之慈亲,三有四恩,无不报矣。……良价舍今世之身命,誓不还家,将永劫之根尘,顿明般若。伏惟父母心开喜舍,意莫攀缘,学净饭之国王,效摩耶之圣后,他时异日,佛会相逢。此日今时,且相离别,良非遽违甘旨,盖时不待人。故云: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时度此身?伏冀尊怀,莫相寄忆。

在修行人看来,出家学佛并不是不孝,而是以普度六道众生之大愿大行报答父母慈恩,这是真正的报恩行孝。孝养父母,只有度化他们解脱生死,出离轮回,方为大孝;否则,世间之孝,以盲引众盲,相牵入火坑,坠入因果轮回之中无有出期,则反为愚痴,最为不孝。

\

当然,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无论在家出家,都能解脱无疑。譬如唐朝著名的庞蕴大居士,一家四口,谈笑之间生死自在,博得后人无限的欣羡与赞叹。我们从明朝集成的《居士分灯录》及《名公法喜志》上看到,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有不少在家居士见地颇高,只是比起各种《灯录》所收的出家禅众之杰出者,便无法比肩了。此不是说在家居士的资质禀赋或善根劣弱,实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种种事务染缘所迫,不易长时间地放下万缘,一心办道。藏传佛教大成就者密勒日巴,虽现在家大瑜伽士相,但却终年住山闭关苦行。冈波巴曾经问密勒日巴:“您为什么老是住在山中呢?”尊者说:“我住山和住在城市中,心境上毫无差别。(我终身住山)是要以此身示现给一切众生看,要他们从心底生起决志,今生今世一定要争取解脱,在城市中居住不是修行人的行素。”

曾有僧问永安净悟:“如何是出家底事?”禅师答:“万丈悬崖撒手去。”真出家者,当具有“悬崖撒手”的大智慧与大气魄,心无所依,亦无所住,决定专心修行。如此,当不辜如来圣教,不枉父母深恩,不负己之妙明真心,福泽历世父母师长、亲族眷属,恩报无量有情无情。否则,若无出家实修,纵然贵为帝师,名垂青史,与了生脱死又有何干?

编辑:小月

\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法华经全文

  • 法华经注音

  • 法华经注释

版权所有:法华经原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