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华经原文网

三国皇帝列表,三国曹魏、蜀汉、东吴皇帝列表

发布时间:2022-10-14 09:17:50作者:法华经原文网

  念诵妙法莲华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和得心应手,使我们的灾劫和魔难得到消减,也可以为我们化解心中的怨念和阴郁,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的清明并充满正能量,而且通过念诵妙法莲华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和智慧,使我们对妙法莲华经有更多的理解。那么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是什么呢?

 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

  第一卷

  【001】本经修行的内涵,只有两个字——就是妙法

  我们净土教观学苑这次有殊胜的因缘,在三宝的加被之下,跟大家共同地学习《妙法莲华经》。因为是第一堂课,所以我们按照惯例,要把本经的修学特色做一个简要的说明。

\

  我们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,只有两个字,就是妙法。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学这个妙法,这样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

  那么什么是妙法呢?天台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得很详细,九旬谈妙。我们把他的整个核心思想做一个简单的说明。智者大师的“妙法”思想,讲三个重点:一个是众生法,一个是佛法,一个是心法,以及这三个法的关系。你把这三个法的关系弄清楚了,你就知道什么是妙法。

  这个众生法界、佛法界跟心法界,我们现在的定位就是众生法界。我们的身口意有很多的烦恼障、业障、老病死的报障,三种障碍。现在,如果我们选择从众生法界直接修六度法门,通过布施、持戒等等来趋向佛法界,就是从众生法界直接超越佛法界,这样的法门叫做不妙!不是好,不好!因为你直接从众生法界修学法力,通过法力的摄受趋向佛法界,障碍重重,而且容易退转,这可不妙。

  【002】你要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你一念心性上

  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,你要从众生法界趋向佛法界,要先结合心法。就是说,凡是用外来的东西来对治我们的烦恼,一定会产生抗拒,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。你说,欸,你悭贪,是吧?我就用布施对治你。它会反弹的,因为你这个对立嘛!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法不妙。

  但是,诸位想一想,如果这个力量是来自于你自己,你用你自己的力量来对治你自己的烦恼,你不会反弹。没有人会跟自己反弹,对不对?所以,如果我们的修行只是一昧地靠着外在的法的力量来改变自己,这个是一个不好的法门。

  所以,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应该要双向修学,内观真如,外修六度。就是一方面启动我们内在的善根,我们告诉自己,我们内心本来就具足布施的善根,布施是正常的。我们把东西施舍给别人,我们启动内心的无贪的善根,这是再正常也不过的,没有什么对不对治的问题。所以,智者大师的妙法是:启动内心心灵的力量来带动外在法门的力量,用自己布施的善根来带动这个布施的法。

  所以它这个妙法的思想是,从众生法界,你不能直接趋佛法界,因为你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活动,有很多问题。你要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你一念心性上。就是,生命的改变,你在什么平台上修学是很关键的,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成就。就是要把所有的修学往内心中走。这样讲的话,妙法的思想就是内观真如、外修六度,那么就形成一种莲花式的修学。

  【003】本经强调的是莲花式的修学

  什么叫莲花式的修学?我们看一朵莲花,它跟一般的花最大的不同:一般的花,比如说玫瑰花、牡丹花,它长的时候,这个花很漂亮,对不对?它凋落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,空花无果。所以说,一般的花的漂亮,叫做暂时的生灭因缘。莲花可不是。莲花在外表漂亮的同时,里面酝酿了莲子,所以它能够花落莲成。当花凋落的时候,它心中可是有踏踏实实的莲子可以受用。

  所以诸位,莲花是两种力量的摄受:外有莲花,内有莲子,从它含苞待放开始就是这样子。所以本经强调的就是莲花式的修学。就是当我们在修习一个法门的时候,我们不是只要求外在的资粮力广大。比方说你念佛,你今天念了三千声佛号。如果说你内心没有启动你的善根,你不认为说弥陀的功德是你本具的;你一昧地心外求法,你死了以后,这三千声佛号对你来说只是一种资粮力,就是一种善种子,如此而已,对你内心善根功德的启发一点都没有帮助,因为你本身没有通过一种正确的观照。所以,你内在的本性是昏睡的,你在昏睡当中产生的三千佛号的资粮力。这个就不妙了!你用了那么多的功夫,其效果对你生命的改造有限。

  如果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,同时告诉自己:“托彼依正,显我自性。”我本身就具足弥陀的功德,我只是假借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启动。那么这个时候你的修行,叫做双向的修学。理观带动事修,事修加强理观,就形成了莲花式的修学。

  那么,你这样子的情况,往生以后,跟一般事修又不一样了,你未来的成长会不一样。就是,你如果在今天花了四年、五年的时间把本经掌握好,诸位,你叫做生生世世受用。就是你未来的成长过程、你的进步,就像是大白牛车。说,欸,你去年的烦恼跟我一样多,你的业障跟我一样重,怎么你今年进步这么多?因为你采取的是一种双向修学,你采取的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。

  【004】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来掌握什么是妙法?

  所以诸位,作为一个凡夫,我们无量劫来在生死里面打滚到现在,时至今日,其实每一个人的烦恼业障都差不了太多,关键是你用什么方法修学。就是,我们今天在生死的此岸,要到达涅槃的彼岸,距离都差不了多少。你说你今生表现好一点,但是,虽然你今生好,无量劫来加起来大家都差不多。那么这个时候,你用什么工具来渡过生死大海——就是你用什么样的乘、什么样的法门,就是成败关键了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来掌握什么是妙法,因为这个影响到你的未来。就是,你花同样的时间,你可以达到更大的生命反转的效果,这个就是妙法。

  好,我们先简单这样讲,详细的我们来看经文。

  【005】我们这次的课程,大概就分六大科

  将述本经,大分为六。

  为了要讲述本经的经文,我们將它分成六大科:

  

妙法莲华经讲记第一卷(净界法师)

  第一个,我们先谈谈本经的生起因缘。天台宗讲经之前一定要先判教,就是我们先了解整部《妙法莲华经》在佛陀一代时教的定位,这部经在成佛之道扮演什么角色。这个地方我们先了解,这个教起因缘,佛陀在什么因缘之下讲这部经的。

  第二个,解释经题。一部经的经题,当然是总持一部经的要义。那么整部经的经题主要就是两个字:妙法。用莲花来譬喻。

  第三个,经文纲要。就是本经的妙法,落实到本经有哪些主要的内容,佛陀在经典里面是怎么去诠释妙法的。有两个重点,按照天台的判教就是:初品到十四品叫做开权显实;从十五品<从地涌出品>到<普贤菩萨劝发品>,叫做开近显远。

  第四个,修学方法。我们的宗旨,怎么样修学妙法。如何通过一种正确的观照来启动自性的功德。

  第五个,随文释义。正式进入经文,来消文释义。

  第六个,结示劝修。我们把整部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的经文讲完以后,做一个回顾跟总结。

  我们这次的课程,大概就分这六大科。

  【006】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么多不同的法?

  壹、教起因缘 分三:甲一、总标;甲二、别明;甲三、结示

  

妙法莲华经讲记第一卷(净界法师)

  我们先看第一大科,教起因缘。

  要学习本经之前,先看看佛陀讲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讲出来的,也能够掌握这部经在整个佛教的修学的定位。

  好,我们看第一个,总标。

  甲一、总标。良由众生根机不一,致使如来巧说不同。且约一代,略判五时。

  我想,我们学佛久一点,经典看多一点,会产生一个问题。就是说,佛教是很多元化的、很丰富的。你看基督教,它就一部《圣经》,你所有的问题都从一部《圣经》里面找答案。但是佛教,佛灭度以后,佛陀留下的经典叫做一百部的大藏经。所以,我们的教法几乎是基督教的一百倍。作为一个佛弟子,我们就想了:这怎么回事?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呢?佛陀为什么不一次性地把修行的方法简单扼要地讲出来呢?

  蕅益大师做了一个答案:“良由众生根机不一,致使如来巧说不同。”佛陀说的法,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是他想要说的。就是,弟子们修行出了问题了,佛陀就出手相救。你头痛,佛陀就开头痛的药;修行当中你是脚痛,佛陀就开脚痛的药。所以,佛陀的说法绝大部分都是应病与药,佛陀很少主动地说我想干么,很少。也就是说,佛陀说法,绝大部分是站在恒顺众生的角度来说法。那这样子就复杂,因为众生无边嘛。每一个人问题各式各样,也就造成了佛陀说法的不同。

  【007】怎么判断一个人的根机?

  那么这个根机就有两个重点了。什么叫根机呢?我怎么知道我根机好呢?当然,你根机好就表示你进步快。根机好,从天台的判教有两个指标:

  第一,看你的障碍。你看有些人,他善根很深,却障碍很多。他要不修行就没事,一修行自己身体的病痛、家庭的因素、人事关系……各式各样的障碍接踵而来。这种人是有障碍的,必须要破障。

  你看,你隔壁的跟你同样去受菩萨戒,为什么你修行的时候那叫个一帆风顺,隔壁的人整天拜八十八佛、持大悲咒,他还是障碍很多?没办法,这个先天带来的。所以,第一个,你成败的关键,你怎么知道你会往生呢?为什么他需要念一千声佛号,不表示你也需要念一千声佛号?因为各人障碍不一样。这第一个。

  第二个,就是善根的问题了,你的悟性。有些方法,你操作起来,你可以!你在进步的时候操作什么样的方法,这第二个,善根问题。

  所以,佛陀出世以后他要解决两种问题:第一个,为众生破障,所谓的破妄;第二个,是显真。破除障碍,开显功德。

  【008】华严时,直说大法,摄受根熟菩萨

  甲二、别明 分五:乙一、华严时;乙二、阿含时;乙三、方等时;乙四、般若时;乙五、法华时

  好,我们知道佛陀说法是两个重点,我们就来看这个五时的判教。它这个是完全从破障跟显真来开显的。

  乙一、华严时

  我们看第一个,华严时。

  一、华严时。坐菩提场,直说大法。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。摄受界外根熟菩萨。小机绝分,不见不闻。

  佛陀出世以后,他老人家在菩提树下,说是见到月亮,然后就朗然开悟。开悟以后,佛陀并没有出定。佛陀是在三昧当中宣讲《华严经》,说“华严最初三七日”。

  那么《华严经》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况呢?是“坐菩提场,直说大法”,佛陀在成佛之场直接说大乘法门。那么这个时候佛陀现的是什么身呢?叫做千丈的卢舍那身。佛陀是把他的真身——真实的身,真实的相貌——经过长时间的无量劫的六波罗蜜的修学,把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现出来。

  这种情况“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”。我们看太阳没有出来之前,山顶有一种光明,太阳是从下面往上照,先照高山。那么他摄受的根机是谁呢?摄受已经超越三界以外的大乘根熟菩萨。

  这个时候,凡夫、二乘可以说是“不见不闻”。你看《华严经》,阿罗汉也在座,凡夫也在座,但是结果是什么?结果就是“有眼不见庐舍身,有耳不闻圆顿教”,完全没有得到受益。因为佛陀这个法宴是为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来宣说的,就是这个人已经没有障碍。

  【009】我们凡夫修六度与圣人修六度有什么不一样?

  诸位!所以《摄大乘论》把六度分成两块:一个叫圣人的六度,一个叫做凡夫的六度。因为我们修六度很痛苦的,我们有内在的烦恼业力来抗拒。就好像佛陀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凡夫修学,就像船要离开陆地,刚开始很辛苦,你要用力地划,因为地心引力会把你吸回来;等到你离开三界以后,你修行就没那么辛苦了,你拜佛也很轻松,修六度也是很自在。就是这个船已经怎么样?离开地心引力的范围。你只要做一件事:把风帆拉起来。这个船自然前进。所以,界外的菩萨修学六度那叫一帆风顺,他要修布施也很自在,修持戒也很自在。

  【010】读《华严经》是大开眼界,为什么我们凡夫只有随喜赞叹的份儿?

  所以《华严经》什么意思啊?这个“华”就是大乘的因地,以六度的妙花成就庄严无上的佛果;这个“严”就是果地的功德。所以古人说,不读《华严》不知佛之富贵。讲到十地菩萨的修学,他修布施那叫一个“一即一切”,他修布施具足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功德。它的十地菩萨,初地什么功德,二地什么功德……所以说读《华严经》是大开眼界。但是,跟我们一点都没有关系,我们只能够随喜赞叹。你读《华严经》,从头到尾只有四个字,那叫“随喜赞叹”,因为你都做不到。

  但是,佛陀他也知道,他老人家来到人世间,时间很匆促,也只有四十九年,要做的事很多。所以,就像一个农夫,他有那么多田地,他肯定是把肥沃的田先种下去,因为这个肥沃的田他用力少、效果多。要是你是佛陀,你也一定是。这么多弟子,先把上根人给度了,肯定是这样子。佛陀度化众生,第一件事情,把那些已经初地以上的菩萨先摄受了,教他们怎么样增上,怎么从初地到二地、从二地到十地等等。那我们凡夫就在旁边随喜赞叹。

  【011】为什么渐教跟成就功德没有太大关系?

  好,那跟我们凡夫有关的,就从后面的第二个开始了,就是渐教,就是渐初、渐中、渐后,也就是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。严格来说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跟成就功德没有太大关系,只是破除障碍,这三个法门是破障。你要想成就功德,要么就修《华严》,要么就修《法华》。你要是圣人,就从《华严》进去直接修功德;而《法华经》,它必须要带有权法的修学,它要先破障,它把破障跟成就功德一起修。

  【012】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

  乙二、阿含时

  那么当然先修破障。我们看第一个破障,阿含时。

  二、阿含时。示游鹿野,说四谛法。次照幽谷。但被界内钝根,令其转凡成圣。

  好,我们解释“阿含”这两个字。阿含就是无比殊胜,超越一切世间有漏之法。

  那么佛陀说阿含是什么情况呢?叫做“示游鹿野,说四谛法”。这个“示”是因为佛陀度完初地的法身菩萨以后,他必须要把他的报身收起来,现出丈六的比丘相,就是应化身。因为摄受凡夫,用那么大的报身他也没办法受用。说四谛、十二因缘,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这就好像“次照幽谷”。太阳出来之前先照高山,照完以后,照到最低的幽谷,就是山下。他加被界内的钝根菩萨,就是我们这些烦恼又重、善根又浅薄的。干什么呢?做一件事——转凡成圣,了生脱死。所以,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:第一个,什么是我们的障碍;第二个,怎么解决这个障碍。就讲两件事。

  【013】业力不处理,你修行就永远没办法上路

  佛陀把《华严经》这种理想化的、佛陀的功德报身收起来以后,开始面对我们凡夫的身口意。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叫做生死业障,这个业力太麻烦,弄得我们非常被动:一修行,欸,有病痛;修得很好,结果死掉了;死掉以后,业力就把你带到其他地方去了。这个业力不处理,你修行就永远没办法上路。所以,解决生死业障是第一个课题。咱们先不谈什么功德庄严,这个都太遥远了。所以,佛陀在阿含经强调业力的不可思议。

  比方说,目犍连尊者,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他怎么死的?被外道乱棒打死。为什么?因为神通难抵业力!比方说,释迦牟尼佛的家族是怎么灭的?被琉璃王灭掉的。佛陀三次用神通阻碍,没用!为什么?业力不可思议。乃至于佛陀本身,贵为佛陀,都有金枪马麦的余报。

  当然,佛陀的报身那是不得了,“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。”但是佛陀如果现出了因缘所生、感同众生法界的这个应化身,他也是有老病死的问题。一定说,过去生因为怎么样了,所以今天怎么样,也还是有这个余报。所以整个阿含经强调一个观念:“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”你业力不处理,你就是障碍重重。先强调这个观念,先把敌人找出来。

  【014】阿含经对治生死业障有哪三帖药?

  那怎么办呢?阿含经讲三个法门,叫做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佛陀讲三帖药:

  第一个,观察因缘是无常的。说你现在福报很大,对不起,不决定!就像你做梦,你今生这个是好梦,你可能下一个就是一个不好的梦。所以生命是动态的,它不是一条直线的,人生是拋物线的。你有得意的时候,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,这是生命的常态。你今生得意,你来生可能福报享尽了,可能就不好了,所以人生是变化的。

\

  更可怕是下面那句话,“诸法无我”。这个变化的情况你没法掌控,就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。这个地方怎么办呢?那只能够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,厌恶生死,欣求涅槃。所以,阿含经对治生死业障,三个重点:无常、无我、涅槃。当然它的核心思想在无我。

  【015】为什么处理业障与净土宗带业往生关系密切?

  这个地方,对我们净土宗关系密切。诸位!你净土宗也要带业往生,是吧?没有一个人往生是不处理业障的。如果说,你把业障放着,你往生不了的。就是说,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让愿力强过业力,那你这个业力就可以带业往生了。

  所以,处理业力在阿含经里面讲得很清楚,就叫诸法无我。就是,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强做主宰,然后就自讨苦吃。其实,业力的可怕来自于我们自己给它火上加油,让它辗转相续。

  比如说,本来这个人做你的儿子,这个地方因缘就很复杂。人跟人之间的因缘没有永远善、没有永远恶的,所以有时候你很满意,有时候你不满意,因为因缘是无常变化,这个是人生的常态。问题在哪里呢?为什么你作为一个老师,你管别人的子女管得很好,你面对自己的子女却没办法了?因为你想要强做主宰,问题在这。业力,一旦你要主宰它的时候,那糟糕了,后果叫做辗转相续,你们两个来生还有戏可以看。

  所以,带业往生强调的就是说,临终的时候,怎么知道没有业力把我牵走?你把今生、来生的因缘完全放弃:我不主宰了,带业往生!

  【016】处理业力最好的方式——放弃主宰

  诸位!业力不是靠拜忏、持咒、念佛消掉的。业力你没办法消掉,你怎么消得掉呢?蕅益大师说的,你无量劫来修持的业力,就靠你今生几十年想要把业力消掉?你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不是今生才创造成的,那叫一个大仓库,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认作本来人。”处理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:你不要主宰它。叫做断相续,不是完全消灭。你如果要完全消灭业力,你这个观念就错了,也没办法消灭。

  所以,佛陀对治业力,他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,就是“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”,到此为止了,所有业到今生为止。你只要做一件事情,业力对你的伤害就降到最低了,叫做“放弃主宰”,四个字而已。

  【017】晚年你对人生还在主宰,那是非常不吉祥

  所以,一个人到晚年会不会往生,有两个指标:

  第一个,你跟阿弥陀佛的因缘深不深。不管你是观想,你是念佛,你是拜佛,不管你用什么方式,你要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建立强大的感应的力量。这是第一个指标。

  第二个,你对娑婆世界的业力是不是善加调伏。你好歹要把业带走吧?就是说,你现在对你的人事的因缘、你的子女,各方面,你还在主宰吗?你还在主宰,那你就不容易往生了。因为你的生命就两条线,你有往生的因缘,也有流转的因缘。那对不起,流转的因缘叫熟境界,是吧?而这个往生的因缘是生疏的境界。那当然就强者先牵了。如果到晚年你对人生还在主宰,那对一个净土宗行人是非常不吉祥的。

  【018】整个阿含经,就是修无我观,调伏业力,趋向涅槃

  所以,阿含经的思想就是修我空观,不要什么事情都把“我”放在里面。你看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。就是说,你看别人家小孩发生什么事,一点感觉都没有;只要你的儿子发生什么事,你就很痛苦。因为你把你这个自我意识放在你儿子的因缘,就你自己把“我”丢进去的。诸位!是我们自己多管闲事。

  那就什么事都不干?不是!凡事尽心尽力,成败交给业力。佛法的意思,我们只能重视因地,不能决定结果。所以整个阿含经,它就是消除生死业障,就做这件事情——修无我观,慢慢把生死业力给调伏了,趋向涅槃。

  这是第一件事情。

  【019】方等时,佛陀为什么要“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”?

  乙三、方等时

  我们看第二个。佛陀开的第二帖药,对凡夫,方等时。

  三、方等时。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。譬如食时。耻小慕大,自悲败种。

\

  阿含经,佛陀对于声闻人、对凡夫修无我观、趋向涅槃,那叫一个赞叹有

  加。佛陀是处处赞美,说你这个是修无比法,非常殊胜。

  到方等时就不一样了。因为这些凡夫也好,二乘也好,已经把生死业障调伏到一个程度了,涅槃的寂静的功德在心中已经慢慢生起了,所以这个时候,佛陀把大乘的功德跟小乘的涅槃放在一起,就产生对比。对比就产生两个结果:“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。”佛陀在方等经是明显地诃责小乘的不足,赞叹大乘功德的殊胜,就好像太阳到了早餐的时间,七点到九点。

  在这个方等时,二乘人的心态叫做“耻小慕大,自悲败种”。我们看阿含经,阿罗汉对自己的表现,有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心态。阿罗汉说是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;所作皆作,不受后有”。就是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,他一定要讲出这句话出来,说我的生死到此结束了,所以阿罗汉叫无生。他不敢讲无死,因为他还要死一次。他永远没有受生这件事情了,他还有一次死亡,所以他无生。“我生已尽”,我的生命不可能再投胎了,在我的生命里面没有受生这件事情了。我是“所作皆作,不受后有”。在他的认为是说,我所有的法门都修完了。也的确,阿含经的“无我观”这个功课他的确修完了。

 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二乘的圣人对自己是充满自信,甚至于目犍连、舍利弗尊者也是。他们认为佛陀跟我也差不多,佛陀你也不过就是一个大阿罗汉而已。他认为佛陀也是一个解脱的功德。所以,到了方等会上,他们可以说是大开眼界,知道什么叫做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。

  方等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《维摩诘经》。《维摩诘经》是什么样?维摩诘托病弘道。它说是维摩诘居士生病了,躺在床上就忆念:“世尊大慈,宁不垂愍”——佛陀那么慈悲,为什么没有人慰问我呢?

  佛陀知道以后,就派舍利弗:舍利弗尊者!你带着僧团去慰问维摩诘居士。舍利弗说:我不敢去啊。说你怎么不敢去呢?你是声闻人智慧第一。他说:世尊啊!你不知道,有一天我在树下打坐,长者维摩诘居士走过来说:尊者!你是身体在打坐,还是内心在打坐?我回答不出来。

  因为阿罗汉认为,身就是心,心就是身,没有什么大乘佛法说的“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,大乘往往就是不思议境。

  舍利弗尊者继续说:那你老人家说我是身在打坐,还是心在打坐?维摩诘居士说,不起灭定而现威仪,是名静坐。他说,你应该身体在打坐,但是你要同时能够现出各式各样的应化身,这才是真正的打坐啊!当然,这个超越阿罗汉的范围,这是千百亿化身的境界。所以舍利弗尊者觉得:哦,这个人很高啊!所以他不敢去。

  佛陀说,那目犍连你去。目犍连也不敢去。后来问须菩提、迦叶尊者,没有一个弟子敢去。所以佛陀只好命令文殊菩萨,带所有的大小乘的弟子,说是菩萨八千,阿罗汉五百,浩浩荡荡地去跟维摩诘居士问候。

  维摩诘居士当然是不可思议。他知道这些弟子们来,就用神通力把这个房子的东西全部清空,剩下他的床座,他就躺在床上。然后到东方的须弥灯王佛的地方,借了三万两千个床座。每个床座有多高呢?八万四千由旬。借过来,放在他的丈室。

  来了以后,就请这些仁者升座。当然,这些大菩萨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一下子就飞上去了,阿罗汉圣者爬不上去。维摩诘居士说,你别爬了,你爬不上去的,这八万四千由旬。你们向须弥灯王佛顶礼,求佛菩萨加被。这样顶礼以后,就开始升座了。升座以后,当然大谈不二法门。大谈不二法门,舍利弗尊者就只有听的份了。

  听完以后,天女高兴,就散花。天女散花以后落到菩萨的身上,因为菩萨有法空的思想——我空法空,他心无所住,所以自然脱落;但是这个花沾在阿罗汉身上就沾住了,因为阿罗汉是清净。他们到处就这样拨,拨那个花朵。

  所以我们看,整个方等时,二乘人是非常被动,也可以说是深受打击。因为在阿含时的时候,他认为他的功德是无比殊胜,即便佛陀也不过如此。当然,这个时候佛陀没有亲自出手,叫维摩诘居士现出大乘的功德。

  【020】解脱与自在,有什么不一样?

  所以我们从《维摩诘经》看到两件事情,就是你可以看得出什么叫做解脱、什么叫做自在,这两个不一样。解脱是,我今天到一个厕所去,阿罗汉也到了厕所,他可以用一种三昧力,让自己闻不到那些臭味。他从臭味解脱了。如果一个初地菩萨到厕所去,他能够转这个臭味,他能够转烦恼成菩提,他能够把这个臭味经过他的三昧力,让每一个人都闻到香气,这叫自在力。在方等会上,大乘的自在功德跟小乘的解脱功德,一对比的结果,变成八个字,叫做“耻小慕大,自悲败种”。

  当然,这样的刺激是很重要的。因为阿罗汉其实他是有足够的能力往前走的,但是他有个问题,他得少为足。他觉得“我什么事都不想学”。你看阿罗汉圣者,看很多的大乘经典的功德,他也在座啊。所以人家问他说:欸,舍利弗尊者,这个大乘佛法,你看了这么多,你有什么想法?他说:你想问我的心情?我对这些功德不生好乐,因为我觉得我够了,我一个涅槃,只要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,我只要不受生死轮回的干扰,就心满意足了。什么大乘功德,跟我没关系。

  但是,到了方等会上,阿罗汉的心动摇了,“耻小慕大”。就是,对这种自在功德他生起好乐,但是这个时候他觉得他还是做不到。就像后面说的,这个乞丐被带回了家中,看到长者很多珍宝,心情好乐;但是他想,这个跟我没关系。这个珍宝是长者的,这跟我没关系,我也做不到,我不可能拥有这些珍宝,我就是一个扫厕所的。但是,至少在心态上他已经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空间。这个方等时达到目的了。

  乙四、般若

  好,我们看第四个,般若时。

  四、般若时。广会一切法入摩诃衍道。譬如禺中。钝根明共般若,利根悟不共般若。

  佛陀在教众生,他是先破障,再开显功德。

 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妙法莲华经讲记的一部分内容,其实念诵妙法莲华经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圆满和事业有成,使我们的劫难和苦厄得到消减,而且通过念诵妙法莲华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念,使我们的修行更加的快速。以上如有不正确之处请多多包涵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法华经全文

  • 法华经注音

  • 法华经注释

版权所有:法华经原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