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般若”是梵语,为什么不翻成“智慧”或者“实相”呢?既然严格地说,它的意思是“实相”,或者是通常观照起作用时叫“智慧”,为什么不翻?古代的翻译有一定的规矩的,把梵文的名字翻到中文,一般是从意义上翻过来,但是有五种情况不翻 1,保存原名。哪五种呢?
第一种,多义不翻。这个字在梵文里包含的意思很多,如果译成中文,只有一个意思,其他意思就不见了,为了保存它的原义,干脆就不翻。比如佛的十号里边,“薄伽梵”2,一般翻为“世尊”,有的地方翻为“佛”。这个“薄伽梵”不翻,为什么呢?“薄伽梵”有六个意思,如果译作“世尊”,前五个意思——自在、炽盛、端严、名称、吉祥,都没有了,所以干脆不翻。
第二种,秘密不翻。如咒语(陀罗尼),蕴含的意思很秘密,所以都不翻。《心经》讲到后来,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”,什么意思?一般就不翻了,你去念好了,念了自然有感应。这个是秘密不翻。是不是一定不能讲?简单的也可以讲一下,但是打开来讲,一般是不讲,因为这是秘密的。
第三种,尊重不翻。这个字,我们尊重它的意思——很高超,不翻。比如“般若”,它严格的意思是“实相”。一切法中最高的法——佛成道时得到的最高的法,就是“般若”,若翻为“智慧”,就显不出这个甚深的意义,所以干脆就不翻。既然说实相是般若,那么观照呢?因为这个智慧,能够证到实相,能够圆满实相的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它是因,般若是果,因立果名——在因上安果的名字,所以证到般若的智慧也叫般若。乃至最初层次的解空的空慧,也因为它是因,将来能够感到无上的般若的果,也是因立果名,也叫它般若。所以“般若”虽然用得很广泛,实际上最严格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法——“实相”。这是很尊贵的,不翻。若翻作“智慧”,那很平凡,不见它尊贵的意义了,所以,尊贵不翻。
第四种,顺古不翻。古代一向用惯了,我们就不要翻了。比如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这个我们经上念得很多、很熟,意思也知道,是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不翻也可以了。如《阿弥陀经》说:“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,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——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中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”这个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就没有翻,因为古代大家从来都用惯了,不翻也知道,所以就不翻。
第五种,此无不翻。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,在印度是有的,那当然翻不过来了,就保持原文。
翻译里边有这么五个规矩,般若属于第三种:尊重不翻。
注解:
1《翻译名义集》(宋 法云编)卷一:“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:一秘密故不翻,陀罗尼是。二多含故不翻,如薄伽梵含六义故。三此无故不翻,如阎浮树。四顺古故不翻,如阿耨菩提,实可翻之,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。五生善故不翻,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,令人生敬是故不翻。”
2《翻译名义集》(宋 法云编)卷一:“新云薄伽梵,名具六义。佛地论曰:薄伽梵声,依六义转。一自在,二炽盛,三端严,四名称,五吉祥,六尊贵。颂曰:自在炽盛与端严,名称吉祥及尊贵,如是六德义圆满,是故彰名薄伽梵。其义云何?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,具自在义。猛焰智火所烧炼故,具炽盛义。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,具端严义。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,具名称义。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,具吉祥义。具一切德,常起方便,利益安乐一切有情,无懈废故,具尊贵义。”
——节选自智敏上师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》
版权所有:法华经原文网